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之家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风采

2018级王雁群 雁击长空——三娃妈妈的破茧之路

单位:MBA学院 时间:2025年08月21日 撰稿人: 浏览量:

王雁群 山东财经大学2018级MBA、菲律宾黎刹大学2022级DBA,高级人力资源法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山东华企助力咨询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任山东财经大学MBA产业导师、临沂人力资源协会特聘专家、临沂多家企业的企业管理顾问。创业前曾任某大型企业高级管理负责人,具有20年企业战略规划、业绩提升管理经验,以及8年企业现场管理、管理咨询师实战经验。


2018年9月,产房的消毒水味还未散尽,王雁群已抱着刚满月的三娃,站在了山东财经大学MBA的报到处。

阳光穿过悬铃木,落在她略带疲惫却炯炯有神的眼睛里——这是她人生里又一次“不合时宜”的出发,却也是最坚定的一次。

undefined

从车间流水线的实习生到上市公司高管,从三个孩子的母亲到自主创业的领航者,王雁群的人生轨迹里,没有“按部就班”的剧本,只有“向高而行”的执着。她不是天生的“超人”,只是把每一步脚印都踩得比别人更深,把每一次挑战都当成向上生长的养分。


上市公司里的“破茧者”:从车间到高管,十年磨出的锋芒

山东是“考编”大省,山东财经大学本科毕业后,王雁群没有“随大流”考编进体制,却选择到一家本地上市公司,从车间ISO管理员开始了职业之旅。

车间里的日子,她是出了名的“万能替补”。生产线缺人,她撸起袖子上;仓库搬货缺人手,她跟着男工扛纸箱,汗水浸湿工装也不吭声。繁忙的生产线上,她不但很快跟着老师傅学有所成,而且根据大学所学和生产实际,制定了标准化、流程化方案,公司产品质量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

十年间,她从ISO管理员做到人事主管、行政人力负责人,再到党总支副书记。岗位在变,不变的是她"啃硬骨头"的劲。做人事主管时,她改革绩效考核制度,有人闹到办公室,她泡上热茶耐心解释:“制度不是卡人,是让人多劳多得。”三个月后,拿到涨薪单的员工们,纷纷给她送来了感谢信。

可站在高管位置上,王雁群却感到了“瓶颈”。“经验够了,但理论像缺了块拼图。”直到跟着董事长参加EMBA同学会,听着企业家们聊战略、谈创新,她突然顿悟:“我要回去读书,补回那块拼图。”

于是,白天处理集团事务,晚上哄睡三个孩子后,她就坐在书桌前啃教材。台灯亮到凌晨一点是常态,书本翻得卷了边,笔记写满了一本又一本。第一年考山财大MBA差了几分,她擦干眼泪:“再来!”2018年,她终于重返母校,成了MBA课堂上那个“抱着孩子上课的学姐”。


MBA课堂的“奔跑妈妈”:月子里出发,三年全勤的修行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班主任李琪教授在开学第一课引用的尼采名言,成了王雁群往后三年的注脚。

那时她刚出月子,怀里抱着嗷嗷待哺的三宝,身后跟着支持她求学的婆婆。课堂上,她是眼神发亮的求知者,笔记本上的字迹密密麻麻;课间十分钟,她是“冲刺选手”,抱着书本一路小跑回宿舍给孩子哺乳,再气喘吁吁赶回教室。三年硕士生涯,她从未缺席一节课,同学们说:“王雁群的座位永远在第一排,她的笔记本是全班最好的教材。”

作为来自临沂革命老区、拥有14年党龄的党员,她骨子里的红色基因总在涌动。竞选班级党支部书记时,她承诺“让每个同学都在集体里发光”;担任MBA联合会外联部部长,广泛联系MBA兄弟院校联合会,为联合会活动寻求外部支持。

MBA的“以赛代考”是场硬仗。为研究山东某白酒品牌,她带着团队把市面上能买到的几十款酒全搬回宿舍。她们蹲在商超角落记销售数据,拦着顾客做问卷,甚至跟着送货员跑了三天物流。当别人还在纠结选题时,她已带着团队确定了“文化赋能中档酒”的战略——那时这款酒还未畅销,却被她精准预判为潜力股。汗水终成勋章,管理案例精英赛冠军、商业模式设计大赛亚军、商业伦理辩论赛亚军被她和团队成员依次收入囊中。

因在学院赛事中的突出表现,她应邀代表学院参加了第七届全国案例精英赛华北三区晋级赛中,与团队成员经过72个小时的协同作战,最终以盲评第二、总分第三的成绩站上领奖台......

在许多人眼中,MBA已是职场人求学的‘终点站’,王雁群却把这里当作新的‘起飞点’。2022年,MBA毕业后半年,她毅然踏上更远的征程,远赴菲律宾黎刹大学攻读DBA(工商管理博士)。打飞的往返临沂与菲律宾的求学过程中,她的视野被再次拓宽。如今,博士毕业的她,已开始擘画如何将这份淬炼出的智慧,转化为布局国际教培市场的战略蓝图。


创业路上的“点灯人”:逆风中开公司,让60家企业重焕生机

2020年,全网都在说“创业是中产陷阱”,王雁群却在MBA毕业前,注册了山东华企助力咨询管理有限公司。

办公室是找朋友借的,桌椅是二手市场淘的,她带着2名伙伴,敲开了第一家企业的门。“山东企业重情义,只要我们真心帮他们解难,路就一定能走通。”

济南一家大型企业的人力改革,成了她的“试金石”。老板找到她时,员工离职率已达30%。王雁群扎进企业12天,100多页的调研笔记里,记着一线工人的吐槽、中层干部的困惑、管理层的焦虑。“不是员工不想干,是‘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机制寒了心。”

那个月,她的办公室常常亮到凌晨。方案里,她把“固定工资”改成“岗位价值+绩效分红”,让技术岗拿“技能补贴”,让销售岗享“利润分成”。方案通过后,人力优化、全员绩效管理,实现标准化、流程化再造,在职员工薪酬平均增加了30%,年底绩效都多达数万元。年底表彰会上,当企业宣布王雁群为企业发展顾问同时授予企业发展特别贡献奖的时候,全场爆发出持久而热烈的掌声。这一战,让“华企助力”在济南企业圈有了名气。

更为传奇的是为一家濒临破产的传统制造集团“续命”的故事。2021年,全球性产能过剩压得这家企业喘不过气,老板带着希望找到她:“王老师,你说能救,我们就信你。”

王雁群在车间蹲了7天,翻完5年的财务报表,最终拍板:“能救!咱山东企业的底子厚,缺的是‘让每个人都成主人’的机制。”


她开出的“三剂药方”直击要害:变“单一客户依赖”为“千商联盟”,变“打工者身份”为“合伙人机制”,变“年终奖励”为“利润分红”。曾经“老板说啥算啥,让干啥干啥”的员工,突然成了“自己的老板”。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地激发,两年过去,这家企业从“几个大客户定生死”,变成1000多名经销商“抱团闯市场”,年销售额冲到20多亿元。庆功宴上,老板端着酒杯敬她:“王老师,你给山东老企业注入了‘新血脉’啊!”


如今,华企助力咨询已有30多人,服务了60多家山东企业,客户复购率100%。王雁群的办公室里,摆着客户送的锦旗和多张管理提升奖的证书,最显眼的是那句:“以心换心,方得始终。”


尾声:所谓超人,不过是永不低头的普通人

采访时,王雁群刚从淄博赶回来,虽然风尘仆仆,眼里却有光。“我不是什么超人,”她笑着说,“只是认准的事,就不想认输。”

从车间到课堂,从高管到创业者,她的人生从不是“开挂”,而是一步一步踩出来的路。就像蒙山的松树,扎根石缝,却总能向着阳光生长。

如今,她仍在奔跑:给企业做咨询,去高校讲课,周末陪三个孩子去公园。有人问她累不累,她望向窗外——那里,华企助力的招牌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你看,”她说,“每束光背后,都有人在使劲发光啊。”这束属于王雁群的光,正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供稿:王雁群   排版:王   双,初审:孔鹏志  终审:高 峰 彭留英


下一条:【MBA人物志】盛兴 创业者的十年深耕与MBA蜕变

关闭

0531-82617768

济南市市中区舜耕路40号

.

©2022 山东财经大学MBA学院 版权所有    鲁ICP备05001933号-2 xq